(VOA记者,斯洋,华盛顿报导) ——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定于18日到19日前往北京访问。美国高级官员星期三(6月14日)强调说,布林肯此次访华的主要目标是与中国建立危机沟通机制,降低风险,但他们同时表示,并不期待此次访问会有大的突破。分析人士认为,布林肯此行应该试图为两国领导人今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会晤铺平道路,而且只有两国领导人实现会晤,美中关系才会真正有重启的机会。
布林克到底为何访华?为建立危机沟通,更为拜习会铺路
这将是布林肯首次以美国国务卿的身份访华,也是美国国务卿2018年以来的首次访华。根据美国国务院,布林肯此行有三大目标,即讨论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以负责任地管理美中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令人关切的双边问题和全球、地区事务,以及就共同的跨国挑战开展潜在合作。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政策协调员柯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在星期三在为布林肯访华举行的电话会上强调,建立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他说:“激烈的竞争需要激烈的外交,如果我们要管理紧张局势的话。这是消除误解、发出信号、进行沟通以及在利益一致时一起合作的唯一方法。”
坎贝尔此前也表示过,美国希望与中国建立一个类似冷战时期的危机管控机制。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设法有效地创建了一个机制,允许在意外冲突或紧张时刻进行危机沟通。我可以公平地说,我们还不能与中国做到这一点。中国一直不愿接受和参与建立这样的机制。”
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Daniel Kritenbrink)在同一个电话会上说,与美中官员以前的多次会谈一样,台湾和乌克兰问题将是布林肯议程上的重要议题。另外,他说,如何加强美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会是布林肯访华的目的之一。
康达和坎贝尔还说,他们希望这次会晤能够促成更多美国高级官员在今年夏天对中国进行一系列访问。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L. Yellen)、 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以及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John Kerry)都表现出访问中国的兴趣 。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布林肯的访问应该是为拜登和习近平11月在美国旧金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会晤铺平道路。
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资深研究员、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何瑞恩(Ryan Hass)6月14日在推特上写道:“拜登政府在布林肯访问问题上放低期待是明智的。我预期不会有任何突破、大的可交付的成果或是戏剧性的姿态。这不是这次访问的目的”
他认为,为拜登习近平会晤做准备才是布林肯访华的真正目的。他继续写道:“我认为访问是拜登总统和习主席秋季会晤的一系列交流的开场白。这将是一个探索期,双方将试图确定是否有改变关系轨迹的共同意图。”他的推文说。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法学研究员莫里兹·鲁道夫(Moritz Rudolf)认为,拜登和习近平能否再次会晤对两国关系至关重要,因为那美中关系重启的真正起点。
他说:“鉴于中国体制,向前推进的最佳方式就是为拜登和习的会晤铺平道路,因为如果他们想在某些地方合作,最好现在高层达成,然后,中国的体系才能贯彻下去,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机制才能真正起作用。我认为只有拜登和习近平会晤了才会起作用。因为那才是真正的起点。”
中国要“晾一晾”美国?中国也有意愿阻止美中关系下滑
在中国媒体上,布林肯访华是美国“求中国”的结果,中国本来已经放弃了与美国的外交。中国“有必要暂时晾一晾美国人”。但美国助理国务卿康达强调,布林肯访华是双方共同促成的。
“在为林肯国务卿的访问做准备的过程中,我们与许多中国同行进行了多次实质性、富有成效和坦诚的交流。在这些讨论过程中,双方都表示有兴趣确保我们保持沟通渠道开放,尽一切可能减少误判的风险。用中国同行的话说,就是阻止两国关系螺旋式下降。”
印太政策协调员坎贝尔说,中国应该意识到与华盛顿的交流依然是重要的。
他说:“可能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可能是他们也看到了相关事故和疏忽带来的风险。也可能是他们看到了我们与盟友和合作伙伴的有效接触,不想被进一步孤立,或者可能对我们采取的技术上的措施感到担忧,也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组合。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相信双方都有兴趣保持持续、明确和开放的沟通渠道,我们正努力做到这一点。”
华盛顿智库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东亚研究计划主任史文(Michael D. Swaine)在华盛顿智库美国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近日举办的有关美中风险管理机制的研讨会上说,中国学者在非官方的“二轨”外交中告诉他,中国也意识到美中必须要管控危机,保持对话。
“至少在互动中,与我们互动的人,其中许多人可以接触到中国政府的高层,他们认识到必须管控危机。在危机管理时你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美国和中国之间需要进行更多的对话,就红线达成共识。找出可能出现的误解,在什么地方,你需要真正克制自己,而不仅仅是管控对方。”
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会改变吗?不会
拜登政府最近寻求与中国沟通的努力被一些人认为预示着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可能出现了“松动”,特别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也在沿用欧洲的说法,不寻求与中国“脱钩”(de-coupling),而是“去风险”(de-risking)之后。
美国印太协调员坎贝尔强调说,与中国对话并不代表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出现了改变。“这不是战略转变,也不是美国治国方略出现了新事物”。
事实上,他在讲话中说,美国在加强国内投资并加强与盟友的关系后,现在“展开激烈外交的时候”。投资国内、协同与盟友的关系,再与中国竞争是2022年5月开始以来一直的对华策略。
随着美中竞争的继续,中国将会在“从台湾海峡到古巴”的问题上采取挑衅行动,而美国也将予以反击。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10日称,中国在古巴进行的对美监听活动早在拜登政府上台前就已经存在,并且2019年时还对情报收集设施进行了升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12日指出,拜登政府采取的外交措施延缓了中国在全球投射军力的企图。坎贝尔也重复了这一点。
坎贝尔说,“我们将继续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捍卫飞行、航行和行动自由。我们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在经济、技术、安全和其他领域采取更多措施,以推进我们的利益和价值观。我们不会从我们的利益和价值观或确保持久的竞争优势方面而后退一步。”
6月12日,拜登政府将43个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原因是这些实体参与培训中国军事飞行员和从事其他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在此之前,拜登政府6月9日宣布将中国激光打印机制造商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八家下属分公司列入出口控制名单,制裁这家中国公司的理由是该公司涉嫌参与了中国新疆发生的侵犯人权的行为。
美国期待不高问题在哪里? 美中互相指责
在被问到对布林肯的此次访问有何期待时,坎贝尔说,“我们必须现实一点,我们去北京并不是为了在我们相处的方式上取得某种突破或转变。”
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说:“我预计这次访问不会产生一长串可交付成果。我们现在是关键时刻进行一系列的关键接触。我再强调一遍,我们希望这至少会减少误判的风险,不会转向潜在的冲突。”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研究员鲁道夫认为,美中关系不能取得突破的最大问题是双方都在指责对方为恶化的关系负责。
“如果一方的主要关注是另一方导致了关系恶化,这真的很难向实质迈进。这就像结构性障碍一样,阻碍进行具有建设性和意义的对话。”
最近几个月以来,在全球角色、外交政策、经济贸易、台湾以及各自的政治体制等一系列问题上,美中都在相互指责。
比如在全球秩序方面,美国指责中国挑战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让世界远离普世价值、破坏促使世界成功的法律、协议、原则和制度,而中国则指责美国有“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 不允许其他模式存在,是世界秩序和全球贸易体系的最大破坏者,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规范;滥用金融霸权和技术影响力;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为名而实施权力政治等。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指责中国不再接受台湾的现状,想加快回归进程。而中国指责美国从自身承诺、双方共识和原有立场上不断倒退,目的是开历史“倒车”,利用台湾问题阻挠中国和平统一。
对布林肯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6月13日晚间的通话,美中的声明也大相径庭。美国国务院在布林肯与秦刚通话公告中表示,布林肯强调沟通的必要性“以避免误判和冲突”,并表示美国将继续提出关切的领域以及与中国的潜在合作。而在中国外交部的声明中,秦刚将中美关系遭遇的困难和挑战,一概归咎于美方。
昆西研究所东亚研究计划主任史文认为,美中目前进行危机沟通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对彼此的形象以及自身的形象有不同的认识。
他举例说,中国精英阶层乃至公众将中国形象定位为雄心勃勃、但不具侵略性,对外越来自信,但由于认定中国在历史上是西方国家的受害者,受西方列强的操控,对国内外挑战中国地位和稳定的行为非常敏感,也因此会认为华盛顿的任何行动都是恶意的。
他说:“这些观点使北京对华盛顿对中国的行为非常敏感,通常会将其视为欺凌,或者用中国人的话,霸权,有时可以用来恐吓、羞辱或考验中国领导层。换句话说,这些形象和其他的一些可能夸大了看待中国危机的倾向,认为华盛顿的(管控)危机的行为是恶意的。”
他说,在对美中关系至关重要的台湾问题上,美中都有陷入“承诺陷阱”的倾向,使得彼此很难退让。他说,中国有一种道义感,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主权领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中国夺走台湾是一种不公正行为;中国需要通过坚定不移的努力来纠正这种行为,以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而美国也有道义感,或者说意识形态领域的理由要捍卫台湾。
“在台湾危机上,美国也表达了强烈的愿望或强烈的决心,因为它试图捍卫其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的可信度,它希望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它愿意以一种果断的方式试图阻止中国人,并捍卫和平解决方案。所以,决心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耶鲁大学的鲁道夫认为, 双方的指责反应了美中之间存在巨大的“信任赤字”。这些不信任源自不同的政治体系、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国内的政治力量,很难克服。
(本文为美国媒体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